最后的较量
毛泽东一方面加紧“清君侧”,对陈伯达和几名大将频频出击,另一方面却千方百计稳住林彪。
1970年10月8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信:“秋风已起,要保重身体”。
10月12日,林彪给毛泽东回信,说:“我深感在路线上、思想上都跟不上主席的教导,跟不上革命形势的发展”。“我深感不适宜为主席的接班人 。请主席酌定。我完全、无保留地拥护主席的决定。”
11月9日,毛泽东复信给林彪,说:“此议不妥。党章规定、党的决议,我不能违反。你我在路线上、在大是大非的斗争中,基本还是一致的。”
1971年3月中旬,毛泽东托江青赠送林彪一支派克金笔。那是国外友人送给毛泽东的。林彪收到后马上写了封感谢信,由叶群呈交毛泽东。
双方都在敷衍、做戏,都在等待着那最后一刻的到来。
,,,,,,
“毛主席在巡视大江南北时说,林彪不见我,我回去要找他谈。可就我所知,林彪找他很多次,就是见不上。后来没有办法,才找江青。他最讨厌江青,但又没有办法,因为想通过江青去见毛主席。就在这个时候,江青还给林彪拍了个像,就是登在解放军画报上的那一张。照片拍了,但还是没见上毛主席。”(官伟勋著《我所知的叶群》)
姚乐明著的《林彪的阴谋和死亡》一书,也认为九届二中全会后,林彪多次想要找毛泽东交谈,但毛泽东不见。林彪苦苦等待着毛泽东的接见,希望双方能消除误会,和好如初。就因为林彪对毛泽东抱有幻想,苦苦等待,不能最后下决心发动政变,失去了最后的时机,结果反被毛泽东所杀。
(祝世华:从“文革”中毛泽东的“表演”看,他是一个玩弄政治权术的“高手”,包括林彪在内,谁也不是他的对手。而且他还是一个十足的“政治骗子”,为了达到致他的“政敌”于死命的目的,他是什么卑鄙的手段都会使用的。毛泽东既然是启动了“倒林”的部署,他还能手软吗?林彪不会不意识到:在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的斗争矛头就是冲着他林彪来的。怎么还向毛泽东苦苦哀求接见呢?委实是太可笑了!)
,,,,,,
很显然,毛泽东是向各地诸侯‘吹风’和‘打招呼’,目的在于打击、瓦解和削弱林彪的影响力,为肃整林彪进行舆论的和组织上的准备。毛泽东一再强调,对他的谈话要严格保密。”
毛泽东对党的唯一的副主席有意见,为什么不可以‘搞阳谋’,公开地、面对面地在党的会议上提出呢?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背后的、偷偷摸摸的‘吹风’、‘打招呼’的方式呢?这算不算‘秘密串联’?算不算是‘地下活动’?算不算是‘搞阴谋诡计’?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是否身份特殊,可以不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呢?毛泽东批评和指责林彪、陈伯达、叶群一伙在庐山上搞的那一套是‘地下活动’等等,而自己现在却大搞特搞。同样的事情,是否党中央副主席做的,就是‘地下活动’;党中央正主席做的,就不算是‘地下活动’呢?或者是‘只许正主席放火,不许副主席点灯’呢?……
,,,,,,
林彪,这位一代名将,在与毛泽东进行的这场最后的较量中一败涂地。
林彪失败的原因,是毫无准备。从1970年9月的九届二中全会到1971年9月逃亡,整整有一年的时间。如果林彪想要搞政变,时间还是来得及的。同时,当时林彪还是‘副统帅’,大权在握,完全拥有政变的物质基础,加上他那韬略与计谋,是可以设计和导演出一场有声有色、轰轰烈烈的‘政变戏’的。可是,林彪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其根本原因是,林彪打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要与毛泽东决裂,要诉诸武力解决问题。林彪对毛泽东抱有幻想,希望能通过交换意见,和平地解决问题。是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害了他。林彪在得知毛泽东的南巡讲话之后,才狗急跳墙,铤而走险。在9月7日决定政变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林彪叛国外逃,机毁人亡,他自己自然要负主要的责任。然而,事实说明,‘九·一三’事件的发生,是毛泽东将党内不同意见的争论,人为地加以激化,而酿成的一起恶性事件。
---叶永烈《林彪与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