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迁怒机制非常普遍。当事人本来就一身怒气没处发泄,“一言不合”不过是一个契机,当事人刚好借助这个契机将这一身怒气一股脑发泄出来。而迁怒机制之所以存在并发生作用,是因为人们有着一身无名之火。
这种无名之火,往往与事件无关,事件不过是导火索。无名之火可能是具象的、短暂的,比如刚好在公司被领导骂了、在竞争中被竞争对手黑了、办事过程中遭遇了相关人员的刁难,等等。当事人处于一种弱势地位,他们在当下敢怒不敢言;可回头一旦面对比他们更弱的弱者,他们不免把在强者那里受到的怒气转移到了更弱者身上。好比女大学生,跟男朋友置气,踹向的却是小女孩。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无名之火,也可能是抽象的、长久的,它没有指向某种特定的人或事,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累积起来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往往是“弱势心态”“受害者心态”“公平焦虑”“被剥削感”,并最终演变为挥之不去的“暴戾狂躁症”。网络上有许多看到什么都要狂骂一通的“键盘侠”就属于此类。
早前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人民论坛》杂志做过一个“当前社会病态调查”,列举了“当前中国十大社会病态”,其中有一个就是“暴戾狂躁症”。调查中这样写道,85.3%的受访者认同当前社会弥漫着较为严重的暴戾狂躁症,“易偏激、动怒,恶语相向”(42.5%)、“动辙以威胁他人或自己的生命为解决之道”(24.4%)、“恶性事件中手段残忍”(24.3%),成为暴戾狂躁症排名前三的表现。而“弱势群体”(33.6%)则被认为是患有“暴戾狂躁症”最为显着的群体。缺乏机会、缺少资源,被剥夺、被挤压等“标签”是社会对这类群体的刻板印象,“在看不到任何可能的出路之时,暴力方式就成为非常可能的选择”。
可见,在对“一言不合就生气”现象的反思中,我们不仅要就事论事地检讨权利的“敏感”、“正义的火气”,也不应忽视普遍性的暴戾之气背后的“无名之火”,以及产生“无名之火”的更深层次原因。毕竟,太多的无意义纷争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教训。“一言不合就生气”既带不来讨论的深入、真理的澄清,反倒带来群体的撕裂、人心的暴戾,并最终导致社会秩序的“脆弱”。我们实在不得不警惕之。
——以上内容来自澎湃新闻《一言不合就生气,我们在进入“脆弱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