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Jim Fan 对于 Q* 的预测,现在结合刚发布的 o1 来看基本上都是准确的!
Jim 将 Q* 和 AlphaGo 做了类比,猜测 Q* 可能类似于 AlphaGo,是通过与自己之前的版本进行对弈,自我对弈不断进步,甚至于架构都是类似的。
AlphaGo 的架构核心有四个组件:
1. 策略神经网络(Policy NN,学习部分):负责选择下一步最有可能赢的走法
2. 价值神经网络(Value NN,学习部分):评估当前棋局
3. 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搜索部分):模拟从当前位置开始落子的多种可能,类似于人类在算棋步(假如我放在A位置,那么对手可能下在哪几个位置,然后我再下一步怎么应对……)
4. 输赢判定:根据围棋规则判定谁赢了。
这个架构的神奇之处在于整个训练过程不需要人类干预,可以像一个“永动机”一样,完全机器自己跟自己之前的版本学习,自己提升自己。这里面的关键在于围棋有很清晰的输赢判定规则,所以机器可以根据输赢结果知道自己选择路径的好和坏,从而可以对模型行为进行奖励或者惩罚,来提升模型的能力。
但对于大语言模型来说,难点在于:
1. 它是快思考,没有类似于蒙特卡洛树搜索这样慢思考
2. 很难判定生成结果的好坏
Jim 认为可以借助数学问题来训练大语言模型,并提出了他对于 Q* 的四个组件的猜想:
1. 策略神经网络:由 GPT 生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从 o1 的表现来看,这一步应该产生的是思维链)
2. 价值神经网络:另一个 GPT,用于评估每个中间推理步骤的正确性概率。不仅仅对整体输出作出判断,而是对思考链中的每一步提供反馈。(现在 o1 能写出高质量的思维链和这个有很大关系)
3. 搜索:语言模型的搜索不同于围棋中的搜索,这里对应的其实是推理,也就是借助思维链找出推理中的最优解。当然除了CoT,还有思维树(Tree of Thought),将 CoT 和树搜索结合起来;还有思维图(Graph of Thought),将树进一步变成图。(至于 o1 是不是应用到了思维树和思维图,由于其没有公开,现在还不好肯定)
4. 输赢判定:有几种可能
a) 根据推导数学问题得出的答案是否正确来判断
b) 根据生成的思维链,判断推导过程的结果,即使答案不对,但是推导过程正确也可以获得部分奖励
c) 将数学问题变成代码,执行程序运行结果。现在已经有 Lean 这样的工具可以将数学问题变成代码了。
按照 Jim 的这个设想,负责策略神经网络的大语言模型和负责价值神经网络的大语言模型,就可以相互训练相互促进,有了更强的策略大语言模型后,又可以帮助搜索组件探索出更好的搜索策略,就像 AlphaGo 那样成为一个“永动机”,自己一直训练自己。
现在来看,o1 在数学和编程领域表现突出,也侧面印证了它是充分利用了数学问题和代码问题来进行训练。
但问题在于仅仅使用数学领域和编程领域的数据训练,能力是否可以泛化到其他领域?这也是决定了 o1 这条路径能否通向通用人工智能 AGI 的关键。
从演示和体验来看,在文字解密领域也是很强的,不知道是否是能力泛化的结果,还是也有专门的训练。
另外 o1 在写作方面,表现不如 GPT-4o,也许就像 Jim 说的:
> 我所描述的仅仅是关于推理的部分。并没有说 Q* 在写诗、讲笑话或角色扮演方面会更有创造力。提升创造力本质上是人类的事情,因此我相信自然数据仍会胜过合成数据。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