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巅峰之《窃听风暴》:德国被撕裂后的扭曲人性直播:欧洲,也有完全媲美好莱坞的佳作,《窃听风暴》在任何方面,都不输好莱坞的制作,最终拿下最佳最佳外语片,就是实力的明证。我对这部电影的最大评注,就是他非常恰当的回答了制度与人性,究竟是哪一个在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这个问题,深深困扰着每一位思考中国社会转型的人士,答案,可以从这部电影中寻找。
第一,这部电影几乎是室内剧,但演绎的却是冷战的激烈对抗,德国分裂下的社会极限拉扯,以及在白色恐怖高压之下,人性的扭曲、挣扎和漂白。这是这部电影在表现手法上最成功的所在。
观影者是通过一根窃听线,感受到严酷的政治空气和人际关系的相互猜忌,这种偷窥的体验,会让所有人以上帝视角窥视整个剧情,同时又没有因偷窥而内疚。
这一点,我认为作为电影叙事方式,窃听风暴最成功的地方。
第二,人物形象塑造丰满细腻,主角威斯勒个人前后心态的巨大变化,却是通过窃听,以几乎直接观看窃听对象的家庭生活,夫妻情感,职场斗争的全过程方式,完成了由一个职业窃听者,到怀疑窃听职业的意义,最后转向了对窃听对象的同情,施救。
这种前后翻转的人性颠覆,是这部电影最大的观影魅力,当电影结束时,我依然无法从电影中离开,感叹社会巨大的碾压力,对弱小个体的无情摧残。
写到这里,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我们中国反右与文革时期,中国文坛中的窃听告密事件。
大艺术家黄苗子,直接通过告密,把他的好友作家聂绀弩送入监狱,而告密的证据,却是黄苗子与聂绀弩日常聊天中的家常话,这期事件直到2009年被章怡和披露,才为世人所知。其他告密事件,在此不再赘述。
我要说的是,窃听风暴选择了相反的叙事结构,即窃听者自我救赎与解放,最终完成了良知回归,而现实中的窃听者,则是罪恶的,直接制造者…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