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饥荒刚结束不久,《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宣布,我国不仅克服了困难, 而且,“在我们最困难的这几年,正是我们偿还外债最多的几年”(《人民日报》1963年12月4日)。
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说明了还债和援外的情形:
“周恩来总理强调指出,这一时期,我们不但没有借一 文钱外债,而且把过去的外债几乎全部还清了。我们欠苏联的各项借款和应付利息共计十四亿零六百万新卢布,已经按期偿还了十三亿八千九百万新卢布,剩下的尾数一千七百万新卢布,我们已经向苏方提出,用今年对苏贸易的顺差额中的一部分来提前全部还清。不仅如此,我们还拿出了比这个时期偿还的外债数额要大得多的资金和物资,支援社会主义国家和民族主义国家。”(《人民日报》1964年12月31日)
请注意最后一句话,在还债的同时,我们还拿出比“偿还的外债数额要大得多的资金和物资”,去支援别国!以什么方式支援呢?周恩来在《报告》中说, “我们一贯克己助人,采取无偿赠予或低息、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援助。”
有一回阿尔巴尼亚 来要援助,毛泽东很大气:我们中国地方大,人口多,每个人省一小口,就把你们包下来。
每个人只省一小口!这条道理说起来轻松,细一想却异常沉重。比如19 59年和1960年两年净出口合计680万吨粮食,按全国6亿7千万人平均一下,不过人均20斤粮食,每人每天省5.5钱就出来了,不过一小口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可是,你想过没有,680万吨粮食,该是多少人的口粮? 1960年《中共中央关于压低农村和城市口粮定量标准的指示》规定,农村口粮最低可压到每人每年300斤原粮以下,丰收地区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 400斤。我们就按最高标准算,680万吨相当于3400万人一年的口粮! 三千四百万人!老兄,用得恰当的话,这680万吨粮食足足可使三千四百万人免予饥饿,让他们饱饱地吃一年!假如真有三千万人饿死,就是这每人一小口,便可以救下他们的性命!
---“援外多于偿债 --- 三谈困难时期若干史实” 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