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新增的“朋友留言”功能犯了“后台行为前台化”的错误,让本来无所顾忌身心轻松的留言变成了负担。
文 | 原平方
2013年曾有一件轰动一时的拍卖案。
一对名人夫妻和其好友的通信被好友拿去在拍卖行公开拍卖。由于当时丈夫已经去世,所以同是名人的妻子很生气,质问这位所谓的好朋友:“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你为什么要把它们公开?”
名人夫妻是钱钟书和杨绛。
后来的结果是法院判这位“好朋友”赔偿20万。
法院的判决当然合理,因为未经人同意就把朋友之间的通信公开就是在道德上也说不过去。
其实我是想借此事说一说微信公号新增的“朋友留言”功能。
━━━━
不管你愿不愿意,“好友”都能看到你的留言
4月初,有网友突然意外发现微信公号增加了“朋友留言”功能。
但对这个功能,刺猬公社的调查显示仅有10%的受访者表示喜欢,接受度可以说是很低了。
所谓“朋友留言”的意思是:假如你和你的微信好友都关注了一个微信公号,你在该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下面留言,不用经过后台审核就能被自动展示出来,他/她都能够看到你的留言。而且,这种留言还具有“优先权”,会自动排在以往的精选留言前面。
▲图片来自刺猬公社。
也就是说,“朋友留言”一上线,地位就高过了精选和置顶。共同关注一个微信公号、喜欢留言的朋友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
尽管微信的说法是“朋友留言”并不向所有用户展示,只有本人和好友才能看到,可微信圈的朋友怎么可能都是“好友”呢?还有领导、同事、长辈嘛!
而即使是朋友,朋友还分三六九等,有意气相投的朋友、有纯粹的酒肉朋友呢!
不管别人愿意不愿意,至少我以后在微信公号下留言的话得深思熟虑:这话能说吗?该怎么说?会不会有人看见会不高兴、不舒服?
如果杨绛先生坚持的是“通信往来是私人之间的事,不应该公开”,那微信公号留言是不是也属于私人化的表达,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公开呢?
━━━━
“朋友留言”功能为什么不讨喜?
为什么人们会不喜欢微信的“朋友留言”功能?
大概50多年前,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一个“戏剧理论”:每个人都在演戏(他就差点说人人都是戏精了)。但只要是演戏就得分前台和后台,后台可以无所顾忌身心轻松,前台必须精心修饰正式表演。
这倒不是说人有两面性、比较虚伪,只是说人需要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老实说,这个“前台后台”的理论适用于所有生理和心理都正常的人,没有谁会做到在工作时和在休息时一样的状态,也做不到在别人面前和一个人独处时一个模样。
如果一个人穿着睡衣去上班,一个学生脚穿拖鞋去面试,轻了会被人说是不得体,重了肯定被当成神经病,因为所有这些低级错误都是把私下的行为公开化了,学名叫做“后台行为前台化”。
同样,在公号推文下留言,不被看见的时候就是“后台”,被人毫无遮挡地看到就属于“前台”,心理上的“前台后台”其实和空间上的“前台后台”一个道理。
▲微博网友质疑之声
这样看来,人们之所以不喜欢微信新增的“朋友留言”功能也是因为微信犯了“后台行为前台化”的错误,违背了人的社交规律。
而且,这种未经本人同意就向朋友公开其留言的行为是对用户的不尊重,为什么不能允许他们有点自主权、有点小隐私呢?
据说微信官方好意是想增强公众号留言的社交属性,增强用户留言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也就是让关注公号的人多发言。
可微信官方可能搞错了一点,人们看公号文章的主要动力是它有让人感兴趣的内容,不是为了社交,而高质量的内容才能激发人看和留言的欲望。
一句话,能在高质量的内容上投入、能保障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
对了,仅有一成受访者喜欢微信新增的“朋友留言”功能,张小龙知道不?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戳“阅读原文”。
编辑: 新吾 实习生:范娜娜 校对:陆爱英
推荐:
《阳光下的法庭》开播,法院版《人民的名义》有啥看点 | 沸腾
北大公布的“1998年处分沈阳”文件,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 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