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那篇《一个外地女孩,死在我的出租屋里》的文章引起全网热议,讲的是一个西北农村女孩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十年来一直考公,却一直不能如愿,最后一个人死在了出租屋里。
对于这篇爆款文章,有人说它是杜撰的,有人指责女孩父母太冷酷,有人指责女孩为什么不一边工作一边考公,非要一条路走到黑以至于送了命,还有人指责这个吃人的社会…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却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但它能一夜间成为爆款,是因为这个社会有太多人跟她有相似的处境却无法言说,或者很多人也在失业中挣扎,只是还未沦落到她那一步,所以才会在舆论场引起强烈共振。
在微友的推荐下,我用了一下午看完了《三十不立:无法开口求助的年轻人》,是日本NHK制作的纪录片的文字版,讲述了就业冰河期,30多岁的年轻人沦为流浪汉甚至孤独死背后复杂的社会成因。死在出租屋里的女孩,跟文中的日本年轻人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
比如他们都是三十多岁,都是在大学全面扩展时进入大学,都在经济泡沫破灭后难以就业,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原生家庭问题,最后沦为流浪汉,甚至饿死在出租屋里。
书中的30s 一代,成长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在他们成长的年代,整个社会传递给他们的是:年轻人只要肯努力,就会有一番成就。他们也坚定的这么认为的。
可当他们就业时,那些稳定优质待遇好的岗位,不是被上一代占满了,就是只要东京大学那种顶级学校的毕业生。他们跟现在中产家庭的孩子差不多,卷完小学卷初中,卷完初中卷高中,考上重点大学了就有机会进大公司,否则智能进一般公司。如果连一般公司都进不了,就只能做饥一顿饱一顿的临时工。
临时工又无法保证天天都有活干,只要连续一段时间没活干,就没钱付房租,很快就会沦为流浪汉。一旦沦为流浪汉,就算你学历很光鲜也很有能力,也很难再找到工作。因为人一旦沦为流浪汉,没有住址没有联系电话,就算有包吃包住的好工作,雇主也联系不到你啊!
有人肯定会说,就算没有收入也可以回家啃老或领失业救济金,怎么一下子就沦为流浪汉呢?!这就是这本书要重点回答的问题。
那些失业后沦为流浪汉的年轻人,也曾回到父母那里寻求临时庇护,但大多数父母除了指责他们不够努力,是社会的loser 之外,很难接纳他们,所以他们最终离家出走沦为流浪汉,也与父母亲友断了联系。
在他们的整个成长阶段,不管是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在向他们灌输一种观念,那就是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所以当他们被解雇,或者因公司破产而失业无法再次就业时,他们会将责任归结于自己。所以也不好意思去领失业救济金。
他们成长于物资发达的时代,那个时代人的自尊心也得到了充分发展,所以即便他们沦为流浪汉,天天在公园长椅或者网吧里度日,也会衣衫整齐,不愿让别人看出自己是流浪汉,更不愿接受慈善机构的救济。直到NHK 在电视节目上追踪报道了这件事,且引起社会广泛热议后,人们才开始关注到这样一个早已广泛存在却不被看见的社会问题,日本政府才开始调整社会救济制度,让社会救济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即便是在社会保证制度非常发达且新闻自由的日本,在2009年也有4789人死于饥饿。那要是在中国呢?既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又不允许真正的民间慈善发挥力量,年轻人若失业了该怎么办?城镇孩子还有父母可以啃,农村孩子怎么办?是像那个宁夏女孩一样悄无声息的饿死在出租屋里,还是拦路抢劫,亦或是报复社会后再自杀?
他们的出路在哪里?或者说这个社会的出路在哪里?!有没有免于饥饿的制度保障?
按照中共的尿性,当然是像2017年驱除低端人口一样,把这些可能存在的隐形炸弹都赶回农村,即便爆了也不会激起什么浪花。再将有限的保障金用来适当提高城镇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尽量延缓爆炸时间和破坏力。
所以,在未来的经济寒冬,年轻人默默死去却不被人知的事情会越来越普遍。而这类研究,只会出现在社会学家的研究课题里,永远不会出现在官媒的版面上。
推荐观看《信仰这门生意》:https://t.co/EWzykRH5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