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道者到行道者再到殉道者/张坦为《自由张展》一书所写的序言:张展姊妹在法庭上对审判官说过一句话 :“这不是审判我的法庭,这是审判你的法庭”。我们对这句话似曾相识 :在《约翰 福音十九章》,耶穌就对审判他的彼拉多说 :“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毫 无权柄办我。所以把我交给你的那人,罪更重了。” ——耶稣在被世界审判之时 审判了世界。
张展也是在审判这个有罪的国家、有罪的世界。她原是一位前途“光 明” 的白领,在千万人中也是出类拔萃;但作为基督徒,她的使命大于她的生命, 便以 “虽千万人,吾往矣” 的气概,寻真相,说真话,求真理。她提醒政权不 要僭越上帝,呐喊冷漠的民众关注自身的命运,批评我们的经济模式是将中产造贫,剖析访民现象背后的不公不义......试想一下,一个只为自己的脸面不顾千万人死活的政权把一个为了挽救千万人生命而不顾自己生死的人判了罪,到 底是这个政权犯下 “反人类罪” 还是这个义士犯了 “寻衅滋事罪” ?这个情节与两千多年前发生在耶路撒冷的审判何其相似——不义审判公义,强权审判真 理,邪恶审判良善。可以说,她的行为、法庭上的话,都是出于十字架 上的 “义”。
张展的时评文章也是在爱这个可爱的国家、可爱的人民。《路加福音廿三章》 14
中记载,耶穌在被钉十字架之前对路旁哭泣的人们说 :“耶路撒冷的女子,不要为我哭,当为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哭。” 耶稣的悲悯体现在医治救助,也体现在告诫提醒。我们知道,爱来自不同的层面:有出于人性的 “利己” 之爱,比如爱父母爱孩子;但基督给我们的是 “舍己” 的爱,是十字架上牺牲的爱,是出 于神性的 “利他” 之爱。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最早的 “吹哨人” 李文亮身上, 李文亮的 “吹哨” 出于他的职业操守和个人良知,他是 “电车难题” 中站在另 一条轨道的那个人——两难之间,宁可将危险引向自己 ;而张展本是 “轨道” 之外的人,她完全可以置身事外,因着使命大于生命,她便奋不顾身冲进了疫情与专制的双重危险中,以弱小的身躯抵抗那庞大的国家机器。那些 “爱国党” 嘲讽张展是 “螳臂挡车” 必然 “粉身碎骨”,是的,正是从必然 “粉身碎骨” 的决绝,我看到了 “螳臂挡车” 的悲壮!可以说,她的时评、行为、法庭上的话, 都是出于十字架上的 “爱”。
张展从信道者到行道者再到殉道者,她的文章是用生命来写就的,没有时评文章中常见的高言大智,也就没有时评文章脱不了的激忿愚谀,我们谁也没有资格为她的文章作序,因为我们没有她的境界,没有她的勇气,没有她的恩典。
我请编辑将我原先的一文一诗也放在这里,“一” 谈文,“二” 谈案,“三” 谈人, 完整表达对张展的致敬!
2024 年 2 月 8 日
二
“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使徒行传 20:24)
“美好的仗,我打过了 ;当跑的路我跑尽了,从今以后有公义的冠 冕为我存留”。(提摩太后书 4:7)
友人要我写写张展。张展事件一发生,我就将这一信息传递给海外华人教会呼吁关注,并且在我们每周例行的祷告会上为她提名祷告 ;网上有人发起救张展的签名活动,我也是最先签署的人之一......但这个题目太沉重,如果写 “张 展事件”,我们可以比较生物病毒与专制病毒哪一个更有害于人类,也可以探讨 为什么生物病毒与专制病毒老是纠缠在一起?但前些日李悔之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这件事对我冲击很大,而张展的生命也正在一天天枯萎。我想,要写,首先关注张展的生命吧,毕竟,这是基督徒更应该关心的事情。
很多人都将张展与林昭比较,的确,两个女侠都是基督徒,都受到专制的迫害,都有着殉道的生命态度。林昭在狱中写给妈妈的《斋斋我》,我认为是近 现代中国最伟大的诗歌,因为它是用生命写就的,没有新诗常犯的扭捏作态无病呻吟。斋祭老一辈亡灵是人之常情,可是林昭却让妈妈来斋祭自己 :“见不见的你弄些东西斋斋我,我要吃呀,妈妈!给我炖一锅牛肉,煨一锅羊肉,煮一只猪头,再熬一二瓶猪油,烧一副蹄子,烤一只鸡或鸭子,没钱你借债去......” 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伤她不但体会到了,而且 “残酷” 地把母女间的爱恋削成尖尖的刺,刺向母亲柔弱的心,也使每一个读者顷刻之间潸然泪下。我想,这一方面是狱中饥饿的生理反应,一方面是亲情眷念的无奈表白,大概这就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所谓的 “临死的眼” 吧,川端认为 “临死的眼” 是美的最高形态, 可这种极致的凄美一般人很难体会——因为只有临死的瞬间这种美才会被你发 现。但我们作为基督徒,有另外一种生命态度。如果用这种生命态度来看同是基督徒的林昭,《斋斋我》在死的决绝与生的眷念之间还有一丝游离,有一种 “独 怆然而泣下” 情结与 “他生未卜此生休” 的困惑,林昭虽是 “殉道”,但重点在 “殉” 而非 “道”。
被媒体誉为 “中国大陆最虔诚的基督徒”、获 2020 年度林昭自由奖的张展正在绝食——不顾看守的强制、国际的呼吁、弟兄姊妹的规劝、甚至妈妈的哭求, 她的生死系于一线,或者说是生不如死。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