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过去这一年有三个主题词:泡沫破裂,中产滑落,学历贬值。不管是资产泡沫还是学历贬值,其实都跟中产有关,尤其是在经济收缩的年代。而这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一个全球普遍现象。
上周花了一周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讲的也是美国学历贬值的问题。
跟其他问题一样,学历贬值不只是学历的问题,它也是经济问题。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人们普遍对未来有信心,就会多生,进而引发婴儿潮。
经济膨胀了,人们的收入普遍增加了,人口也随之增加,带来的就是大学的扩招。国内大学的扩招是从02年开始的,而美国大学的扩招从80年代就开始了。国内的招生对象以国内学生为主,而美国大学则面向全球。这就意味着美国大学膨胀的幅度也更大。
在这里有还要说说美国大学的分层。美国大学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面相底层劳动者的社区大学,这类大学是针对本地学生的,门槛很低,学费也很低,只要想都能上,但流动性也很大。一般只有40%多点能坚持到大二。当然社区大学也是帮助成年人考取各种用工资格证的地方。
第二类是州立大学,是主要针对中产阶级的。入学门槛稍高一些,学费对本州生源相对低廉,外州或国际生的学费是本州学生2-3倍,有些甚至更高。州立大学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从事教师、公务员等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中产职业。
第三类是顶级文理学院,比如里德学院、史密斯学院、欧柏林学院这样的学校,主要针对富人阶层招生,门槛很高,学费也很贵,学校学的大是普通人根本够不上的各类艺术。
第四类就是哈普耶斯这样藤校,不仅门槛极高,学费也极贵,万里挑一考进去的,一年学费七八万;没考上还想进也不是不可以,得出赞助费。富人进的顶级文理学院的赞助费是以亿为单位起步的,而藤校则是以十亿起步的。不管事实如何,在人们的印象里,藤校就是一个培养决策者的地方。所以有的是为了让孩子进去,而出十几亿的赞助费的人。
说完大学的分层,我们再来说大学扩招的事儿。因为人口增长,大学扩招,那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大幅增加了。经济增长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可大学扩招培养出来的人才远远大于市场需求,尤其是学术型人才。
当市场消化不了那么多人才的时候,他们就像国内大学生考研一样,会通过不断提升学历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这就导致一个原本高中生就能胜任的岗位大学生也去竞争,进而使整个就业市场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要求。
大学扩招就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那么就需要招聘更多的老师,但扩招是阶段性的,所以老师的招聘也就是阶段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短期教职或者临时老师。因为对于盈利型大学来说,设备教室等都是硬性支出,只有老师是弹性支出,所以他们更愿意聘请临时老师来给学生上课,以压缩开支。
而在各类大学中,社区大学的临时教职当然是最多的,几乎占到了所有老师的80%,其次是州立大学,临时老师占到50-60%,顶级文理学院就少很多,大概只有10-20%吧,藤校更少,基本都是终身教授上课。
因为临时教师没有办公室,课上完就离开了,很难跟学生就一些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更不可能跟学生培养起师生之间必要的信任,对学生而言只是上了一门课,修了三个学分而已。
当然,因为是临时老师,课程有时候开有时候不开,所以收入也是很不稳定的。一学期一门课可能也就3000左右的课时费吧,必须多教几门课才能勉强养活自己。有很多临时老师为了补贴家用,甚至去从事色情行业。虽然他们中的有些老师非常优秀,履历也很光鲜,但因为学校终身教职职位非常有限,所以他们不得不年复一年的干着工资很低强度却很大的工作。这就是美国大学的基本现实。
我也认识几个博后,有从国内过来的,也有一直在美国的,人很优秀,但只能给老板带博士做实验,工资很低,一个月4000的样子,有些还常常被老板PUA 。你说你不干,后面有的是人干。
这些年,资产泡沫有多大,学历贬值就有多厉害。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一样。就算是辛苦爬上藤校,到底能走多远,还得看家庭能将你托举到哪里。
所以这些年读博士的美国人越来越少,反而是留学生,为了提高中签率,不得不一直向上考。可是就算读完博后,中签率是提高了,待遇还是很低。除非进入大企业,但大企业并不那么好进,它们看的又不止是学历。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博士毕业,在美国流落街头”的新闻,这不是抹黑是事实。
随着经济的全面收缩,学历贬值之路也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认清现实很重要。
推荐观看《中国权贵家族系列之——彭真家族》:https://t.co/oUXKVfDESL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