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永遠無法成為知識的第一發現者
中國人最大的無恥是什麼
我認為就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偷書不算偷,
所以,中國人這些年偷竊別人的知識和技術,
也被中共官方強行解釋為不算偷
從而毫無羞恥地指責歐美社會對中國卡脖子。
我經常想起這些奇怪的現象,
由此進一步思考中國人的知識困境。
事實上,中國人在理解世界文明和知識體系方面,
如果打個比方,其境界大概相當於這麼一個局面:
一個不曾長期研發汽車和生產汽車的人,
卻是一名資深車迷,
知道什麼汽車技術最優,質量最好,
而且知道怎麼把這輛汽車的潛能發揮出來。
比如我熟悉的經濟學,
很多人對經濟理論說起來可謂頭頭是道,看上去很懂,
但他們從來無力思考經濟學理論是怎樣湧現出來的。
很多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說起某個經濟學理論的應用,
都是有模有樣的,但如果深度討論
這個理論「為什麼成為可能」的命題,
會發現這些人連門都沒進。
我把這種現象小結為「知識的消費者而不是發現者」。
我想這的確是我們的知識境況,
只懂消費,只懂應用,
永遠不懂發現,不懂建構。
可能就是這種知識的困境,
導致我們在可以預見的時間之內,
只能是一個山寨之國,抄襲之國,知識偷竊之國。
需要自我辯護的是,
我們為什麼理直氣壯地偷竊別人的知識,
拒不承認錯誤?
一個最大的心理自我暗示是,
偷書不算偷,模仿知識不是偷竊。
這可能是我們共有的觀念:
當知識僅僅成為一個應用問題,
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偷竊知識,
就只是一個技術問題,
而不是一個人性的倫理問題,
不是一個契約問題,
不是一個向上舉目的哲學問題,
更不是人類的文明秩序問題。
在這樣的觀念秩序的引導下,我可以預計,
我們永遠不可能就知識產權問題和別人達成共識,
也永遠不可能真正第一個首先提出新知識。
而那些有能力首先發現新知識的人,
因為需要考慮工具理性層面的市場影響力,
也只能對這種知識的偷竊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嗚呼。世界很大,我的腳步太小。
走過別人的街道、別人的森林,
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
關於自己的陌生感總是相伴相隨。
我經常問,這一生四處游走,不斷離開,
再離開,到底是為了追尋,
還是為了逃離。
或許逃離才是我的生活,
逃離魔鬼,逃離狂歡,
逃離蟑螂,逃離蛆,
逃離老不死的大地,他們在暗中竊笑。
逃離吧,繼續逃離
生活在別處。我對我自己說,
不要被現實的挫敗困住了。
要認識到一個事實,
這個世界一直由魔鬼掌權,
所有看得見的勝利,
都與他們有關。
真正的審判都發生在死亡之後。
要記住這樣的秩序:
人人必有一死,死後必有審判。
要記住這樣的預期:為義受逼迫的人們有福了,
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真的要記住這樣的話語啓示,
否則我們配不上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