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连载之三
2007-2008,黄光裕掉进A股无底洞
如果说,黄光裕在商业上,或者具体说在资本运作上犯了什么致命的错误,我想,只有一条:他总是想把输的场子捞回来,念念不忘A股上市。
1999年黄光裕买壳“宁城老窖”,输了一局,后来证明,他一直输得不甘心。
他决定在A股找回面子,于是找段永基谈买壳“中关村”。可惜,段永基不是詹陪忠,段永基都玩不动的壳,一定是中国史上最烂的壳,黄光裕偏不信邪,或者,黄光裕觉得自己真是股神,所以,他要挑战高难。
很不幸,之后的事实证明,黄光裕的水平并不比段永基高。虽然A股借壳期间他依然装做举重若轻的样子,引得众多媒体吹捧黄总拯救“中关村”的易如反掌。但是,黄光裕实际在这一局下了惊天臭棋,外表轻松的他,其实苦不堪言,并最终铸成他入狱的导火索。
首先,债务重组难倒股神。
先从债务重组说起,港股有净壳,A股很少。A股借壳最担心的就是负债问题,本来看上去风平浪静的一个上市公司,只要重组方一露面,马上跳出来无数的债主前来讨债,这是每一个重组方最揪心的问题。
中关村光是欠建行和中行的不良负债总额就高达5.92亿,担保高达30多个亿,可说是天文数字的大窟窿。
按照常理说,象中关村这样的不良负债大户,银行为了支持重组,一般都会对债务进行打折,但是显然黄面对的结局是全额归还两家银行的贷款。
这种结果是任何一个不良债务人去银行谈判都能得到的结果——甚至欠房贷的街头的老太太都行。
原来,是股神把债务重组跟资产重组的节奏搞乱套了。2006年3月他就迫不及待的先拿了公司控制权,高调的入主中关村。然后的结果大家都看见了,本已绝望的银行喜出望外,跳起来猛宰首富一刀。
本应先形成债务重组协议,再跳进去吃控制权。结果,他出错了牌,多花了至少2个亿现金和耽搁了整整一年的债务重组时间——而这一年恰恰是中国股市暴涨的一年,中关村的股价从3元,翻到了14元。
其次,重组时机选择出现战略性错误。
黄光裕忘记了中国的股市与香港股市的大区别——这里不能缩股。
因此,在中国股市借壳,越小的壳越有竞争力。
A股市场一般能找到的壳,总股本在2亿股左右,而“中关村”有6个多亿股,要重组这样的壳取得绝对控制权,就要增发至少12亿股。12亿股的增发量,需要极大的优质资产注入,以黄光裕重组中关村时的股市行情,他至少需要100个亿以上的优质资产。即使黄光裕是首富,遍寻他的帝国内部,要找出100亿以上的优质资产,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必须看到,这回这个天量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背后掩饰的其实是失败——重组时机选择的战略性失败。
在A股,重组上市公司,停牌价格越低,同样的资产能够换来的股票就越多,或者说,换来同样数量的股票,需要评估的资产价值就越省。
黄光裕为此做了很多尝试——2007年9月中关村不停地发布利空消息——从CDMA担保没有进展到高管辞职,可惜,中国A股的股民大军坚信首富的能力,越是放利空消息,股价越是涨个不停,为免夜长梦多,黄光裕决定在2007年10月8日正式停牌,启动重组注入优质资产。
选择2007年10月8日启动重组,说明黄光裕当时对中国股市的判断是——股市会继续涨到10000点。因此,这种战略判断的失误,使得黄光裕启动重组时差不多是股市的最高点,14元的重组价格使他苦不堪言,他想得到12亿股,太想了,为此他不惜一切代价,只为重复他在香港的辉煌。于是,我们看到了奇观——他对那些即将被装入的,只值20个亿的净资产评估成了180个亿。
这一次豪赌,发生在北京,这就注定了他的失败下场。
点击图片查看原图